2020年7月10日美濃四加行共修
頂禮上師 感恩堪布烏金慈悲開示
《如何觀修空性》
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,如夢幻泡影。故說一切法無自性,
亦說為空。龍樹菩薩《中論》開宗明義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;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」。
因為一般人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向外抓取而無法專注,所以,透過禪修去認識心的本質,才不會被念頭、外境擾亂,讓心靜下來,集中注意力後慢慢的智慧就會開啟,如此,修行的品質就會提升。
首先從觀呼吸開始,讓自己自然的呼吸,然後將覺知安住在一吐一吸之間,一分鐘進而二分鐘,如此慢慢增加安住在覺知的時間。一旦心平靜下來,煩惱自然就減少,善念隨之出現了。可先觀想佛陀身像來掌握自心,就只專注於觀想一事不斷修習,直到達成「以九住心1方式,成就欲界一心不亂」。
「心」是非常難以調伏的,感覺心很粗猛,「第一階段的覺受—如同峭壁急湍的動搖覺受」,這時會心猿意馬,但是當知:自己的心總是像這樣動搖著的。
《妙臂菩薩所問經》言:
心如閃電如風亦如雲
也如汪洋大海之波濤
具欺誑性且隨諸境轉
動搖飄忽故定須調伏
透過精進修習後,猛厲、粗大、野蠻而強烈的種種妄念將稍獲平息,但「第二階段的覺受—如同峽谷溪澗的覺受」隨之發生,當然,比起峭壁急湍就顯得緩和些了。持續精進不捨後,心中分別念的間隔會拉長,較能專注於所緣境上了。
接著「第三階段的覺受—串習覺受」會冒出來,這個譬喻是:從遠處看壯闊江河,狀似徐緩而行甚或靜止不動,走近看才發現,它根本不曾稍歇,不斷的串流著。
此時修行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折騰、辛苦了,即使細微的分別念仍會動搖,但很快就能平息,也就是說要刻意專注於所緣境多久都可以。接著「第四階段的覺受—如同海面無波的穩固覺受」出現了,當然,在此境界已無需太費力了。
而後「第五階段的覺受—有如山嶺的究竟覺受」隨之出現,此即所謂「欲界一心不亂」境界,不論心緣何境都能自然相契,也不會被分別念所動搖。如此繼續串習,將會得到「身心輕安」,心由沉重、堅固之感轉為「不動的澄明寂止」。
成就寂止的輔助修法,還包括四作意2及六力3,但其實都包含在「無論心緣何處,皆能以正念、正知而持心,藉此串習而生起五種覺受」之中。
修寂止時,是把佛像當成緣觀的所依物,將心住於其上,而後要能作到即使沒有緣觀之所依,也能在心意中現起佛像而住心,繼續串習,即便在眾人的根境前,也能見到所緣觀的顯相:首先顯現為心意的對境,第二顯現為根門的對境,第三顯現為可觸之對境,此即勝觀瑜伽法。
若對顯現之處-「心」作一番檢視,則發現內外都找不到心,心是離基、無根的,根本沒有絲毫自性。知此道理後便知,蘊、界、處所攝的一切顯有諸法,也都是相互關聯、依緣而起,並被眾生所感受,但,這一切都只是各自因緣條件交互作用下的顯現而已,就跟幻象、夢境的顯現一樣,沒有一法真的如我所想那樣,諸法既無來去,也無生滅,故就其本性而言,萬法本即無生。
《無熱惱龍王問經》所云:
仗緣所生,彼即為不生
亦即:生者其性本來空
佛曰:凡依緣起即是空
了知空性即是不放逸
《般若經》亦云:
一切諸法如夢幻
涅槃亦如夢似幻
若有一法,超勝涅槃
其亦如夢似幻
所謂「如夢」即是變化的,非固定的,故為空性。「心」在嗎?在哪裡?所謂存在,是因「主客」相對關係,有我才有他,「我」若非有,「他」亦非有,故說皆為空性,此觀察者亦為空性。六根(耳鼻舌身意)接觸六塵(色聲香味觸法)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稱為六識(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,以觀修安住「心」之後,就能覺知到「明點」。
修空性就是要破「我執」,世俗諦的菩提心有我、有他、有外境,凡事都有我,以我為出發;而勝義諦的菩提心則以「他」為核心,將「我執」消融,而密宗則直接觀修「自己就是本尊」,所以,要能透徹了知就要如實修習前行以累積福報。
今天所講的內容,請大家參閱雪謙文化出版的「醒心-止觀瑜伽法門」一書。阿彌陀佛!祝福大家~
附註:
1.九住心:即九種住心,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。
2.四作意:修等持時,心趨入所緣境的狀態。包括:有勵力運轉作意;有間缺運轉作意;無間缺運轉作意;無功用運轉作意。
3.六力:聽聞力、思維力、正念力、正知力、精進力、串習力。
感恩宜諭師兄分享🙏